“骨三哈”合集(精彩全在这里哦)
7月2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黑龙江省文联承办,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骨三哈”(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的昵称)圆满结束了为期半月的学习研讨,在冰城哈尔滨举行结业典礼。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振濂出席并讲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主持结业典礼,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结业典礼,各小组发言代表上台汇报本组学员的主要思想启迪和学术收获。
5分钟短视频带你纵览“骨三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32m97kl0&width=500&height=375&auto=0
7月28日上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振濂先生来到哈尔滨为“骨三哈”的学员作了题为《诗书画印的传统与现代性转换——以近现代“书画”与“美术”概念对比为中心》的专题授课。
陈振濂先生认为,近40年来书法从文人“砚边余事”的小众艺术,发展到目前书法艺术学科的建立并成为一种“显学”,凝聚了当代书法界的共同智慧和努力。
7月27日,“骨三哈”的学员们迎来了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傅道彬教授的《〈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讲座。
傅道彬教授结合师生所处之情境,从对钟声的解读导入课程,当学员跟随他诗性的语言沉浸于《乐论》之际,他又巧妙地引入海德格尔和维柯的诗学成果佐证人类文明和智慧的发声,再由柏拉图《理想国》中哲学家对诗人的排斥态度辨析中国文化“诗思同源”的特征。
7月26日,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祁述裕教授,就《当前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为“骨三哈”学员授课。
祁述裕教授结合自身从学界到政府、从经济领域到政策研究的跨界体验和研究,围绕“文化市场与文化繁荣”“文化安全、文化例外和文化开放”“完善文化内容管理”这三个方面阐发了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参与者、谏言者的认识与理解。
7月24日下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冯双白老师为“骨三哈”学员作了《乐善民心 依仁游艺》的生动讲座。
冯双白老师借《论语•述而》:“依于仁,游于艺”和朱光潜先生的“不通一艺莫论艺”的哲理,号召学员要从艺术本源或艺术活动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和技艺锻炼。作为文艺评论者,要打好文艺评论的理论根基,对各自所从事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体验其独到的发展规律。
7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先生来到哈尔滨为“骨三哈”学员授课。
陈传席教授首先从汉画像砖的叙事图像谈及中国美术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图式上寻找文脉演进特点,通过山水画、文人画特殊的美学追求阐释中国在民族思维习惯与传统美学理念上,与西方科学体系的发展呈反向的延伸形式,强调精神内守,内心修炼,从而寻找认知世界的辩证规律。
7月23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为“骨三哈”的学员作了题为《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的学术讲座。
王一川先生以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李泽厚等美学家的艺术思想为例,分析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是如何被重新激活以及创造性地继承、发展,找到了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的道路。
7月22日周六下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索久林为“骨三哈”学员作了《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的生动讲座。
索久林先生的讲座从哲学、美学、文化的高度观照摄影,把摄影放到更为广阔的文艺范畴中加以考察——摄影从文学中汲取内涵,令作品具有深遂的意境;文学通过摄影独到的视角,得到更具象的表达。索久林先生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多感互通的角度,对摄影艺术创作展开了深层次的剖析和新颖的探索。
7月22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陈晓光先生为“骨三哈”学员作了《中国歌曲百年之路》的讲座。
陈晓光先生对中国歌曲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回望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新音乐萌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新音乐运动时期,20世纪50、60年代的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30年的再生与腾飞时期这样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对那些具有代表性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时代面貌、创作背景等给予生动、精炼地讲解。
7月19日,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画家刘曦林先生为“骨三哈”的学员作了《画之迁想妙得》的讲座。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刘曦林先生从东晋画家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中拈出“迁想妙得”一词,围绕讲座的主题,结合自身对主题的理解,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娓娓道来。先生以广博的学术知识,深入浅出的论述,将讲座呈现得精彩绝伦。
7月18号上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为“骨三哈”学员作了题为《艺随人走、虚实相生——中国传统艺术的存在形式、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的讲座。王廷信教授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特色,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体的创作观。围绕着这种价值体认,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方法论和以“兴致、兴味”为追求的批评观。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节末先生从两个部分展开阐述“禅宗与审美”这一主题。
他认为一是中国人时间意识的变迁。时间意识应作 43 34812 43 15289 0 0 2750 0 0:00:12 0:00:05 0:00:07 2950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来进行探讨,而玄学的时间观则为禅宗经验的进入创造了条件。二是作为审美直观的“空观”。在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中,比和兴意味着必然存在相互联系的两个对象,而禅宗则形成了与之不同的审美品格,即消除事物之间的联系,将其与语境隔离开。
翟俊杰在第一讲“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中,从战争题材作品入手,讲述了影视剧创作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艺术虚构性相统一,坚持写实叙事与写意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创作原则,强调了以工匠精神还原战争状态,在生动的细节链条中塑造人物,以充满创造性的想像创作艺术精品的基本要求。他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既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藏,又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理念,以严肃的创作态度、清醒的问题意识、冷峻的批判立场、饱满的创作热情、自信的文化精神,不断创新创造,勇攀文化高峰。
7月20日,“骨三哈”迎来了前两届“骨一滇”“骨二苏”的13位老学员,三届学者济济一堂,在冰城哈尔滨就“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展开了热烈的思想交锋与碰撞。
7月18日,“骨三哈”的全体学员来到哈尔滨市呼兰区进行现场教学——参观位于这里的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和萧红青丝冢。
7月1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黑龙江省文联承办,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哈尔滨正式开班。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宣传思想文化单位等30位文艺评论骨干和部分黑龙江文艺评论界骨干代表参加开班式。
本次研讨班主题为“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邀请翟俊杰、张节末、王廷信、刘曦林、陈晓光、索久林、王一川、陈传席、冯双白、祁述裕、傅道彬、陈振濂等12位专家为学员授课并与学员开展深度互动。
“骨三哈”学习活动从发通知以来,在朋友圈得到热烈讨论,留言纷纷,热闹非凡。
亲,你可曾听说“骨一滇”“骨二苏”这响当当的名字?可曾因为错过而深感遗憾?机会来了,这个夏天,想不想与冰雪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结一段“冰雪奇缘”?“骨三哈”等你来!
一、主要安排
1.全称: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
2.时间:2017年7月15日—29日
3.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4.名额:30名
5.内容:专家授课、小组讨论、主题研讨、现场教学等
二、研修主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详细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审核:王庭戡
美编:青青
中国文艺评论网
http://www.zgwypl.com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wyplzg)
艺评中国(微信公众号:yipchina)
中国文艺评论网QQ群